忙畔街道忙令社区:四聚四变促发展 浇开文明幸福花
| 招商动态 |2017-11-27
忙畔街道忙令社区
四聚四变促发展 浇开文明幸福花
忙令社区基本情况汇报
忙畔街道忙令社区面积6.94平方公里,下辖47个居民小组,有旗山花园、玉龙花园等居民小区12个,市卫校、农校等驻社区单位26个,共3317户、13328人,其中傣族、彝族、白族、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.5%,是一个典型的“村改居”社区和民族社区。社区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,党员190名。10年来,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放松,以“四聚四变”的工作思路,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向社区的转变之路。
组织聚心,引领群众由农民向居民转变。
2005年7月“村改居”以后,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,西环路、保障房、体育馆等一大批城市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忙令社区,整个社区基本被规划为重大项目征地范围,群众面临着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,“无地可耕、无事可做”的局面。
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刚刚从农民转为居民的群众无所适从,也萦绕在社区党总支每一个班子成员的心头,通过细致了解群众所需所想,党总支决定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,以建好社区居民“幸福安居房”和铺好失地农民“幸福就业路”为重点,带领群众实现农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变。一是建好社区居民“幸福安居房”。
在征地拆迁过程中,社区“两委”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反复讲解政策,认真细致为群众建房出谋划策,党员们纷纷带头为群众示范做榜样,第一个签下征地合同的是党员罗承福,第一个领到补偿款的是群王光明,第一个带头拆除旧房的是党员龚自知,第一个搬进新房的是群众王树荣,就是靠着这样的党员带头“吃亏”、群众首先“得利”,10年来,忙令社区征地拆迁和群众建房过程中,从未出现群众集体上访事件,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幸福“安居房”。二是铺好失地农民“幸福就业路”。依托社区科普大学,定期举办居民就业劳动技能培训,提升居民就业知识和能力,帮助群众转行,将“积极就业、主动创业、勤劳致富、自信自强”写入社区公约,进一步树立社区居民的就业创业自信。针对社区居民就业技能单一的问题,党总支积极协调各类用工单位,定期到社区举办居民就业招聘会,为社区居民提供保安、保洁、餐厅服务员等就业门槛需求较低的岗位。立足忙令社区交通便利、人口密集的区位优势,鼓励居民开办农家乐、休闲山庄、小超市、洗车店等服务行业积极创业,党员张梓荣带头开办“禾丰农庄”,带动了5户居民就业,党员施汝华带头向居民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,扶持带动2名居民成功创业,通过组织引导、党员带动,社区人口就业率达到90%以上,铺就了一条失地农民幸福“就业路”。
服务聚力,推动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。
面对新的形势,社区党总支聚焦本职,以精细化管理、便捷化服务为核心,推动职能职责由管理向服务转变。一是实施精细化管理。结合社会治安网格化治理,将整个社区划分为6个大网格,47个小网格,选派党员网格员,每个大网格、小网格分别由1名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和1名党员小组长担任网格员,全面负责网格的管理和服务工作。建立网格巡查工作制度,每个网格员每天早、中、晚各巡查网格1次,区域内有问题、有情况网格员第一时间掌握,群众有事情、有困难网格员第一时间办理。6个驻社区单位分别挂钩6个大网格与6个党支部结对共建, 47名热心公益、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在职党员挂钩47个小网格(居民小组)作为联络员,负责收集辖区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。对外来人口多,流动性较大的玉龙花园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党员住户情况摸排,在每一个楼栋公示党员住户,以党员“亮身份”带动群众“当先锋”,设立党群活动中心,小区党员住户义务轮值,为群众提供咨询、代办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。在社区,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党的组织、看到党的形象、听到党的声音。二是推动便捷化服务。区级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,为社区“撑腰”,取消社区招商引资、经济指标等10余项工作任务,实行“权随责走、费随事转”,推动资源、人力、财力向社区一线下沉,进驻社区的办理事项全部为服务事项,每个社区每年经费不少于15万元。
规范化建设社区为民服务站,为群众办理“公租房申请”、准生证等30多项便民服务事项2334件。正在建设中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为100名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每一个居民小组都有1个规范标准的活动阵地。在12个小区、4个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设立党群便民服务站,为群众提供雨伞、充电器、常用药品、书籍借阅等小微服务。整合资源服务“送上门”,社区党总支多方协调相关单位,将挂钩服务社区的家庭医生、教育咨询、城市管理、市场监督、社区服务等人员身份信息在每一个网格、每一个居民小组、每一个小区进行公示,实现了社区群众“小事不出户”“大事不出街”。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健康体检、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、上门为群众推荐就业岗位......。通过一次次暖心的服务,让每一个社区群众切实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。
融合聚源,推动资源由封闭向开放转变。
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单位、企业落户社区,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社区,既给社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,也对社区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。“社区小、单位大,社区弱、企业强”,如何让单位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,成为了摆在社区党总支面前的一道难题。一是以机制抓共建。
社区与26家驻区单位签订共建责任书,明确共建责任,将驻区单位开展共建情况纳入综治维稳、文明单位创建等考核的重要内容。建立“大党工委”工作机制,组建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,驻区单位、企业共同参与的社区“大党工委”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分析存在的问题、交办群众服务需求事项,完善社区与辖区单位、各类组织之间的互动联建,实现“党员联管、组织联动、资源联用、责任联担”。
二是以共享促共建。把单位资源融入社区建设,26家驻区单位承诺用工优先考虑本社区居民,为600多名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;市农校、技校、财校等驻区单位,发挥自身优势,定期到社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;市民中、南屏小学等单位,定期组织到社区开展各类知识讲座、文艺演出;市卫校附属医院每月到社区开展义诊,为孤寡困难群众上门体检;区委办、区委组织部等单位坚持每月到居民小组党支部为党员上一堂党课;区妇联、区人大等单位多次到4户孤儿家中关怀慰问;社区活动场所搬迁新建时,市民中为社区傣族泼水广场设计了墙画,区文体广电旅游局送来了篮球架、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,区林业局送来了绿化景观树,为树木挂上了标识牌……。把暖心服务送给单位,市技校建设时需征用群众土地,社区党总支班子迅速入户宣传,短短3天内就做通了群众工作,积极支持好学校建设;区南屏小学招聘保洁员,社区党总支及时提供了勤脚快手的20名人选。通过一桩桩、一件件这样的事例,真正让单位和社区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,让共建共享成为常态。
文化聚情,推动民风由淳朴向文明转变。
“村改居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,更是素质、民风等方面的全面改变。社区党总支立足忙令社区实际,推进和谐团结文明社区建设。一是党员带头树标杆。坚持“三会一课”“主题党日”等基本制度,确定每月1日为“党费缴纳暨党员集中活动日”,扎实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强化党员教育管理。开展“我是党员我做到”、“最美党员评选”、“党员流动红旗”评选等系列主题活动,引导辖区党员亮身份、树标杆、解难题。组织538名驻区单位党员和655名居住地在社区的在职党员,组建志愿服务队6支,为社区群众开展义诊、环境卫生保洁、技能培训、扶危济困、法律援助、知识讲座等志愿服务1660件,通过党员带头树标杆,引导广大群众关注并投身公益、弘扬新风。二是社区文化促转变。社区党总支坚持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居民从“吃饱饭、住好房、穿好衣”向“讲文明、树新风、谦友爱”转变,定期邀请市财校等驻区单位的教师为居民开展法律法规等教育讲座,提升群众思想素质。修建傣族泼水广场,配置文体设施,成立文艺队、打歌队、合唱团等文体队伍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,丰富精神文化生活,每个居民小组至少有1支文艺队伍,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每天都有群众文体活动的身影,文艺队还自发编排了《党的光辉照临翔 临翔人民心向党》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,在社区营造了“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的氛围。
如今,忙令社区已经完全从10年前的农村转变为真正的城市社区,社区环境干净整洁,公共场所秩序良好,党员带头志愿服务,群众讲文明树新风,社区先后荣获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社区”,“省级低碳示范社区”、“省级科普示范社区”、“临翔区森林社区”、“临翔区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等荣誉。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